免费人成在线,啊灬啊灬啊灬快好深用力免费,小时代1免费观看完整版,两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完整版

蘋果iPad 10平板電腦開售 首銷當日價格即遭遇“破發”
時間:2022-10-31 09:02:37  來源:中國商報網  
1
聽新聞

10月26日,蘋果iPad 10平板電腦正式開售 ,首銷當日價格即遭遇“破發”。而值得關注的是,當下國產廠商正在平板電腦市場加速攻城略地,尤其是在入門級市場,價格戰山雨欲來。

iPad 10首銷靜悄悄

如同10月18日發布時的“靜悄悄”,iPad 10首銷同樣靜悄悄。蘋果北京市三里屯直營店前沒有排隊的人群,各大經銷商也沒有鑼鼓喧天地進行促銷,甚至在一些第三方平臺上,價格直接跌破“發行價”。

以定價為3599元(人民幣,下同)的入門機型為例,10月26日,中國商報記者看到,iPad 10在某電商平臺上的售價為3349元,比蘋果官網定價低了250元,且是現貨發售。10月28日,該電商平臺的補貼價格已經低至3298元,比蘋果官網定價低了301元。

這種市場表現在業內人士看來并不意外。“從目前情況看不是很火爆。”一位大型連鎖賣場的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雖然首日就‘破發’,但這是在其與上一代相比升級力度不大卻漲價1100元的基礎上出現的,本質上還是漲價了。”北京博瑞恒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張揚說。

10月18日,蘋果發布了兩款全新的平板電腦,分別是iPad 10和iPad Pro 2022 ,其最大的“亮點”是漲價了。其中,前者起售價漲至3599元,相比上一代產品上漲1100元;后者11英寸、12.9英寸的起售價分別為6799元和9299元,相比上代產品分別上漲600元、800元。此外,蘋果還調高了老款平板電腦的售價。

友商會否跟漲

蘋果逆勢漲價的行為引發了外界的關注。IDC(國際數據公司)中國分析師甘淼對記者表示,蘋果在11英寸和12.9英寸平板電腦層面繼續為用戶提供性能媲美MacBook的M2旗艦芯片產品,可以看出蘋果對平板電腦未來在生產力工具方面的產品定位更加堅決、更加清晰。

在甘淼看來,蘋果此番漲價主要是因為美元升值帶動以美元結算的零部件漲價,而消費疲軟對蘋果用戶的影響并不大。“蘋果的用戶非常忠誠,高凈值客戶更多,所以拉高價格有利于提升凈利潤。”

Strategy Analytics互聯計算設備服務總監Eric Smith則表示,所有的供應商都在努力保持平衡,一方面要在高通脹環境下保持利潤率,另一方面又要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達到最佳價位。蘋果的品牌和市場份額非常強大,“即使蘋果失去了一些市場份額,但與生產、物流等成本上升作斗爭也是值得的。”

那么,蘋果iPad的漲價行為是否會傳導到整個行業,友商是否會跟進?

Eric Smith表示,有些大型廠商今年也提高了新款產品的價格。比如,亞馬遜今年9月推出的Fire 7和Fire HD 8平板電腦,價格比上一代產品高出10美元,三星Galaxy Tab S8的價格比S7高出50美元。“新機型的新功能并不總是意味著更高的價格,但由于通貨膨脹的因素,它們在2022年確實如此,預計價格上漲至少將持續六個月。”Eric Smith說。

根據IDC平板電腦季度跟蹤報告,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平板電腦的均價約為2824元,環比下降9.4%。但該機構最新的監測數據顯示,中國平板行業整體受到美元上漲的影響(人民幣貶值),特別是在第三季度,已經出現平均單價上漲的趨勢。

國產廠商向前沖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國產廠商表現出進擊的姿態。

10月26日,華為平板首個品牌態度視頻《給職場深水區的人——沒得怕的》發布,對外釋放華為MatePad將繼續向高端平板市場前進的信號。事實上,今年下半年以來,華為在加速布局平板電腦市場。7月,華為MatePad Pro 11英寸問世;9月,華為MatePad Pro 12.6英寸旗艦平板推出。

無論是在高端市場還是在入門級市場,更多友商在“虎視眈眈”。比如,Redmi試圖在入門級平板電腦市場充當“價格殺手”。

10月27日,Redmi發布了旗下首款平板產品Redmi Pad,其中4GB+128GB版本售價低至1099元。小米集團合伙人,中國區、國際部總裁,Redmi 品牌總經理盧偉冰表示,Redmi Pad的定位為“你的第一款入門平板”。

更早些時候,realme、vivo、OPPO等廠商都已經殺入這一賽道。

而隨著“雙11”預售序幕的拉開,各大廠商陸續展開不同程度的促銷,都試圖在銷量上取得突破。毫無疑問,平板電腦市場的廝殺將愈發激烈。

在張揚看來,蘋果漲價肯定會給國產廠商帶來機會。但即使iPad中低端產品遇冷也主要是因為其性能提升力度小、性價比低、舊款產品的更新換代動力不足。消費者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仍會將蘋果作為首選,這是長期以來穩定良好的產品表現、品牌口碑以及強大的軟件生態所帶來的效應,絕不是一次產品漲價就能抵消掉的。“目前國產廠商還是應該以提升自己的產品品質為主,并等待機會沖擊中高端市場。”(記者 焦立坤)